夏昊晗:法学入门导引——推开法律之门的正确姿势
讲座时间:2020年11月1日(星期日)
讲座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楼203室
主讲人:夏昊晗老师*
* 夏昊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言
吴浩轩:亲爱的夏老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吴浩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夏昊晗老师为我们做主题讲座!夏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民商法学,为本科生讲授民法总论、债法总论、案例研习实验等专业课程,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波“忠实粉丝”,同时在《法学家》《比较法研究》《法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相信今天的讲座一定会非常的精彩,下面有请夏老师!
夏昊晗老师:浩轩同学其实约了我好多次,但是因为时间原因,直到今天才成行。浩轩同学邀请我来讲法学方法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方法无用,没有所谓的“方法”。但在求学这么多年,以及与我们年轻的同学接触交流之后,我认为有些经验还是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所以最终我还是接受了浩轩同学的邀请。
今天的主题——法学入门导引,其实以我现在的资历来讲“导引”是不太恰当的,一般需要经验很丰富、学养很深厚的学者,才配谈“入门导引”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功力的问题。我就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交流,分享一些对同学们可能比较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回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场也可以再补充提问。
一、君子务本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君子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我发现,年轻的朋友们过于贪心,过于浮躁,过于功利。这本质上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大学里的反映。不要说学生,老师也贪心,老师也浮躁,老师也功利,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所以反映在你们的身上,也必定是如此。
但我还是要说:不要过于贪心,不要过于浮躁,不要过于功利。你们还没到该浮躁、该功利的年龄,你们人生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你功利的时候数不胜数。但如果人的一生都在这种功利和浮躁中度过,那是毫无意义的,你从来没有真正地、纯粹地“活”过一次。绝大多数人在初高中的时候都背负着学习的重担,天天就是学习、刷题,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到了大学,我希望大家能够像一个“人”那样去生活,追求一些更纯粹的东西。
那么我说大家贪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咱们有好多同学,什么都想学,别人学什么,自己就要学什么,别人参加什么社团,自己也非要参加不可,博文、大创不甘人后,英语四级、六级不在话下,雅思、托福更要积极参与,还想去辅修一个双学位,学金融、学会计,考CPA、考注册税务师,连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也都要来一张。面对这么多事情,我们就要想一想,人一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或许有极少数的人精力充沛、无所不通,但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大家要学会去“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有所选择不等于要人为地给自己设限。大学期间,我们的兴趣不妨广泛一点,因为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性。你今天在学法律,将来未必还是学法律,更不一定去从事法律职业,不要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现在大家兴趣广泛一点,多多涉猎,也许某一天你的人生就因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然,这种广泛也要有限度,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寻求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
虽然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法学学习,我还是要多说一句:学习之外,人生还有无数的风景。我刚才说,鼓励大家遇到合适的人去谈一场恋爱。当然,这种恋爱应当建立在你真正心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和室友盲目攀比的基础上——这不叫真爱,这叫虚荣,对不对?再比如说,人要有朋友,没有好友相伴的人生是孤独而乏味的,所以我们要结交三五个好友,我们与同宿舍、同班、同年级,甚至跨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建立深厚的友谊。学识的增进,很多时候也是来自与同辈的交流,所以大家要多交益友。
强健体魄也很重要。男生、女生对自己的身材不是很满意,是不是可以去健健身?还有一些听上去比较空泛,但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格的养成,三观的塑造,待人接物、做人做事,这些老师都没有办法教给你,需要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见闻来体悟,见贤思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就不再赘述了,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也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实践。
大学的根本
上面讲了很多大学四年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大家可能觉得眼花缭乱,所以就需要我们抓住根本,那大学的根本是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我经常讲,衡量一个人大学生活质量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不是看他的成绩如何,有没有保研。现在的大学考试和保研政策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在我看来,哪怕是最后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研的学生,也未必就是最优秀的,更不一定是进入社会之后最成功的那一个,这是两码事。在大学里面,成绩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当然,大家不要误以为结果意义上的成绩不那么重要,就代表不需要认真学习,一码归一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重在过程,不在结果。成绩、保研不值得我们斤斤计较,真正宝贵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那种真实的获得感,这才是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东西。
学习知识都有一个吸收的过程,首先强调知识的输入。要做到“肚里有墨”,才谈得上输出,不然再口齿伶俐、文采飞扬也是枉然,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过是虚有其表,行家一看便知,对不对?通过阅读来获取大量的知识,这是大学生活里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用几个“最”来表明这件事的重要性。
其次是养成自学能力。有人说,最成功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忘记他在大学里所学的全部知识,但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会终生和他相伴。掌握了自学的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尤其是我们法学专业,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可能等到你毕业的时候,以前的法律都废止了,很多理论也已经更新;当你开始从事法律职业,无论做律师还是做法官,都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学校可没有办法教你,就只能依靠自己获取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养成自学能力特别重要。这种自学能力不仅体现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上,同样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大家不要再像初高中的时候那样,被动地等待老师,老师教什么你就接受什么,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地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掌握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终生。
再次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严重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惯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一些问题讲来讲去都是老生常谈,无甚新意。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中灌输给学生的东西太多,而学生自己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去思考,自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太缺乏,甚至几乎丧失。然而,大学是思想的圣殿,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着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掌握这一能力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所谓“兼听则明”,关于一个问题,先要广泛了解别人的观点、看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没有弄清别人讲的内容,发表的意见就没有针对性,不过是空谈,对不对?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建立在了解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当你看到一种不同的认知或论证思路时,就可能产生疑问,再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求索,慢慢地就会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法学与其他学科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很少的问题才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评判,而不像理工科一样有绝对真理存在,几乎所有的法律问题都具有N种可能性。关键在于找到一种你认为妥当的方案,大家将各自认为妥当的方案拿出来一起辩论,这才能推动一个法学问题的发展。所以说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是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要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态度,上来就觉得前人这个不对,那个也错,排斥前人的一切观点,那是没有办法进入知识殿堂的。进入知识殿堂的第一步,是要理解别人的思想。我把这个阶段描述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假定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的,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待所学课程的第一本基础教科书,更要秉持这样的态度。
法学的根本
法学的根本——基础知识
那么,我们法学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学科都具备的基础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基础知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基础所在,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就要把握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我指导学生时经常发现,他们在有些问题上总是“胡言乱语”,就是因为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没有弄清楚。比如民法中有一个概念叫“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都理解不清楚,在此基础上的很多问题就根本无从讨论。
但是很遗憾,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基础知识。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都没有弄清楚、搞扎实,再想深入学习绝无可能。要登堂入室,首先是要“登堂”——掌握基础。说实话,你们所说的“前沿阅读”,无非是关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其实所有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基础理论来解决的。
有些问题看着新奇,其实把它的“面具”摘下来,还是那个基本问题,只是有的人学养不够,看不到问题之根本所在,法律没有规定、理论没有涉及,就误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实哪有这样的问题呢?有同学探究淘宝平台的责任,然后发现有人研究过旅游服务平台的责任、外卖平台的责任。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这三个平台的责任有什么区别?这三者看似不同,其实在理论上涉及的是同一问题。只有把理论根基打扎实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于大一乃至大四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始终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大学四年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大学四年对于法学的专业学习来讲就是打基础。如果还有深入研究的兴趣,就去攻读硕士,本科生有本科生的任务,研究生有研究生的任务,这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很多学生太贪心,太着急了,总想在本科的时候就做研究生的事情。我们要做一些事,但不是像研究生那样去做。这是第一个根本。
法学的根本——法条、理论与案例
第二个根本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学法律的人最后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法学,包括所有的专业学习,最后都是运用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我们在法学院学习理论,但理论不是终点。我们要做的是用法条、用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案件和法律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答案。从法律职业的角度来讲,我们所学的一切最后都是为了这一点。既然我们的使命在此,那就注定了有几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法条。我经常讲,法条是我们法律人的“圣经”。大家看一下这本法条什么时候印刷的——2020年6月。再看我的这本法条书,翻的怎么样?不敢说时时,但至少天天都在翻看,一天翻阅的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法条很重要,法律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是法条,法理学告诉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二个——理论。也就是法理学、民总、债总这些课程教给大家的理论知识。法条里面的文字所有人都认识,但是真正懂的人不多,除非你经过专业的、深入的学习。要知道怎么用法条来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会理论。以我的经验来讲,凡是优秀的法官和律师都是学者型的,他们的理论功底一点都不比大学教师差,只会比我们强。
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是由于对法律理论问题的无知或误解才无法解决。以前经常有人说,只看到法官或律师到大学求教于老师,而没有看到老师求教于法官和律师,这足以说明一些问题。而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实务能力、实践能力,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但那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某次全国法学教育研讨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学法学教育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实务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够,而是学生的理论根基很差。这一观点得到很多老师的赞同,为什么?看看课表,在大一这个黄金阶段,大家都学了一些什么课?唯有一门艰涩难懂的法理学,其他的课更不必提了。我经常问学生,大学四年你们真正能够用来学习专业的时间有多少?大一上除了法理学,其他可以忽略不计;大四要保研、考研,要找工作,要考法考,大四也可以忽略不计;大三要实习,还有各种无关课程;加上你们想获得的东西又那么多,还有多少时间来学习法律?所以说,大一、大二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时间了。
对于法律人来说,法条和理论缺一不可。如果要再加一点的话,那就是法院的裁判案例。这些年来我们法学教育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对判决的重视。中国司法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判决上网,这对于司法生态、法学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希望大家平时多关注案例,除了阅读书之外,闲时可以读一两份判决书。
阅读与思考
阅读的时候,我们既需吸收知识,也要不停思考。先是去试图理解别人究竟说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疑问,于是带着疑问去思考,慢慢谋求进一步的解答,你的知识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
我看到有同学提问: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实践还是看书写作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读书写作最重要。你们可以去稍微了解一下,去律所、法院实习都做什么?尤其是在不懂知识、不懂方法的时候,你们除了端茶倒水、装订材料之外还能做什么?有这样宝贵的时间,多看看书不是更有意义吗?看书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这种所谓的实习转化不了生产力。
如果要学会如何待人接物,还需要专门到律所和法院去吗?要了解律所和法院的生态,等到学校指定的实习时间便足矣。实习的时候,大家去待一个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律师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法官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大家在学校里也能看到,老师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这个世界没有人不苦,这就是生活。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个字。
要记住,你们现在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痛快的。我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说:夏老师,我现在多么想回到学校。但到了那时候已经不能回头了,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哪怕你身体再回到学校,心态也已经改变了,再也没有办法像在座的各位这样,可以很纯粹、很纯真地去度过这四年。不要去听“这个同学太不成熟了”之类的话,在不应该成熟的阶段,你就不应该成熟。
比如说,我就希望我女儿4岁的时候像个4岁的孩子,5岁的时候像个5岁的孩子,而不是5岁的孩子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浪漫的时候就做天真浪漫的事情,不要搞得像个小大人一样,看着让人讨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可爱的人,只要说一个人“可爱”,那就意味着大家很喜欢他(她)。你会轻易用可爱来形容一个人吗?尤其当你长大了,还有人说你可爱,那要么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幼稚得可笑,要么就是说你真的很纯粹、很纯真。
一个年龄阶段做一个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要去想太多。总怕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总想赢在起跑线上,人人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又有几个人赢在了终点呢?既然这样,我就过自己该过的日子,不要去想那么多。一旦事情做到位了,你会发现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需要你去争,不需要你去抢,最后淡然接受就好。
我经常讲,以保研为唯一目的的学习是无聊的、无趣的,甚至是可耻的。很多同学在大学最首要的事就是保研,或者觉得最后没有保研人生就完了。一次考试考了75分,能怎么样?能影响什么?难道不能保研,你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能够毁掉你的一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人。很多人太在乎这件事。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现在竞争压力确实太大,保研比考研稍微容易一些。但是大家也知道,要获得保研资格,就意味着你在大学几年都会过得很不轻松。所以说保研的同学有一个很优秀的特征,就是做事能够持之以恒,因为他(她)不是凭某一门课把绩点拉高,而是大部分课程都比较优秀。保研的学生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以上说的是君子务本,这个“本”究竟为何物呢?就是指多看书。我的女儿现在还很小,我比较高兴的一点就是她读了很多的书,我的书房里面有三面墙壁的书,其中有一整面的书都是我女儿的。读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落实到我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给她精心挑选各种书来看,对于大家而言更是如此,这就是“君子务本”。
二、学习方法
第二点是关于学习的方法。很多同学问我看书有什么方法,大致上的意思是说,老师你给我一个秘籍,能让我一夜成名,一夕之间成为学霸,一下子超过所有人。凡是来问这种问题的,我都会反问一句:那你看了几本书?他们往往就说,老师我还没有看过,或者说老师我看了,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过一两本,还都是教科书。我说你马上回去,读完10本书之后再来找我。
其实,能够考上这个学校,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你们都是学霸,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那这些方法是怎么来的呢?是有人专门教你的,还是你悟出来的?问这种方法的同学,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确实不懂,但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想求快、想讨巧、想走捷径。但我是一个特别“无情”的老师,我想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想走捷径的人最后就是无路可走。如果非要说有捷径的话,那就是持续地勤奋、努力。
自主学习
我一直有一个观念:所谓方法,一定是脚踏实地地看书、思考之后,在某一天产生的顿悟,并且是后知后觉的东西。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是带着方法论去读书的,绝大部分人开始都是盲目的,然后天天看、天天看,直到突然有一天顿悟了,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方法,我相信你们都会有这种体会。所有的学习都应该讲究顿悟。
我经常以练武功为例,刚开始给你一把刀或一把剑,你就傻乎乎地按照剑谱一招一式地练。起初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等练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就突然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并且知道在某个地方可以怎么样更好地用剑,那时候你就更进一步了,甚至可以自创刀法剑法了,所有的武术天才其实都是这样。所谓的方法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我再怎么跟大家讲解,它也不会直接成为你们自己的东西。之所以和大家分享,不过是让同学们心里大概有那么一根“弦”,起到某种参考性的作用。
我们常说,努力是最根本的方法;而大学学习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其实就是“自学”。大学里有不少这样的老师,你听了他(她)的课,既无法获得知识,也没有办法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听完之后只想要睡觉。同一门课那么多老师讲授,但你挑来挑去觉得没有几个满意的,是不是这个课就不用上了,就不用学习了呢?肯定不是。我会跟那些不来的学生说:你可以不来,我也不会因此少给你们打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在宿舍睡觉、玩游戏。逃课是去看自己想看的书、听自己想听的课。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浪费了光阴。
能把知识讲透还能吸引起你的兴趣,让你愿意上他的课的老师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不要等着老师给你讲什么,你就看什么,老师“喂”你什么,你就“吃”什么。那样的话不要说在我们学校,哪怕是去清华北大,你也不会有所收获。老师是“靠不住”的,你唯一能够靠的就是你自己。多看书、多自学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自学呢?自学,通常来讲就是自己学习、孤独地学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包括合作式学习。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很好的。所谓合作式学习,就是彼此互相欣赏、性格志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比如说,我们这个月共同读某一本书,闲来无事我们就到咖啡馆去坐一坐,聊一聊我们看的这本书,讨论一下我们的疑问。
还有一些老师组建的读书会、读书活动,也建议大家去参加。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参加周其明老师的读书会,他是一位非常儒雅、非常有思想、非常有修养的老师。参加这些读书会,或者确确实实是在为你们考虑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好处,首先是无形之中多读了一些书,其次是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参加这些活动既要有书面的表达,又要有口头的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的学习都以个人的、孤独的学习为前提。成年人注定是孤独的,学习注定是孤独的,只有一个人在孤独当中去读书,你才能够有效地去参加团体式的、小组式的、协作式的学习。如果你自己不先去求索,直接参加什么读书会,除了浪费时间外便毫无用处。
此外,大家都认为文科就是死记硬背,对不对?我常常在学校的小花园里看到一些同学在“读”法律书,是振振有词地朗诵。很遗憾,这样学习法律,那简直是对法学最大的侮辱。法律要不要记忆?当然要记忆,但是要在理解中记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大家看看这本法条书,我从来没去背过,但是天天翻、天天去研读,我自然就记了下来。记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是天天在小花园里背诵,不是“和尚念经”。
问问题的方法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问题的方法。同学们都喜欢问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怎样去问问题。我经常跟学生说,通过搜索引擎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来问老师。有些学生问问题只是来跟我套近乎,希望期末考试有个好成绩,但其实问的那些毫无质量的问题,只会让老师觉得你不学无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避免提问,而是说我们应该注意如何提问。在看书或者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产生某些疑问。首先,我们要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先去查阅一些书,反复地思考,有时就想明白了,不需要再借助外力。但如果自己反复思考还是想不通的话,就需要跟同学们讨论,向同学请教了。如果讨论完之后大家都越讲越糊涂了,这时才轮到老师登场——大家听完老师的讲解便豁然开朗,这就体现出老师的价值了。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不是因为老师偷懒或者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说只有经过不断求索、求真的过程,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此时你再跟老师交流,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一遇到问题,上来就问夏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那么我的答案是告诉你了,但是这个答案还是“我的”,你顶多只是死记硬背下来,换个情境马上又不知道了。但是你深入思考之后再来问我,我相信结果是一定是不一样的。对于任何问题都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点,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确确实实最为重要。很多同学大一上学期结束之后来问我,老师你看我这个人这么感性,是不是不适合学法律?我现在看书看不懂,是不是没有学习法律的天分?我觉得我不适合学法律,却“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法学院……判断你适不适合学习某一学科,或者说适不适合学法律,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兴趣。那怎样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兴趣呢?不是说看了某本书之后有没有兴趣,因为现在对于你们来讲,无论看什么专业书都是艰难的。其实,兴趣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天分。一个人在某方面越有天分,往往他(她)对这个东西就越感兴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女儿现在读小学三年级,数学社团没有选上她,她一点都不失落,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数学不够好,也不是很上心。但是她对语文特别感兴趣,刚开始她以为自己落选语文社团了,跟我们讲的时候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就看得出来她特别在乎。这是因为她在语文方面要强一些,她就很想去参加这个社团。兴趣跟天赋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兴趣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怎么培养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去看电影。很多同学是因为某个电视剧、某个动漫里面的律师、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看了之后受到触动,便产生了对法学的兴趣。你们也可以去看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十二怒汉》、《辩护人》、《控方证人》这些经典电影,女生可以看一下《律政俏佳人》等等。
还有一些无需深厚的专业修养就能看懂的法律类通俗读物,比如说刘星老师的《中国法律思想导论》、《西方法律思想导论》,这两本书都在讲故事,讲我们中国古代的故事、讲西方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向我们揭示一些关于法律的最深层次的原理,语言很平实、趣味性很高。刘星老师还有一本《西窗法雨》,会对经典著作进行一些介绍,这些都是入门级的书籍,比较适合大一新生。一般来讲,阅读完这些通俗的法律类读物,基本都可以激发起你们的兴趣。
但是一个人要能对一件事情保持持久的兴趣,最大的动力就在于你从这件事情当中获得了成就感。相信你们也有过这种经历:在中小学的时候被某个老师当众表扬了一番,立马爱上这个学科;去拉小提琴,第一次比赛就获奖了,是不是就越拉越有劲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所以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形成一个积极的心理导向。做任何事情最关键的就是踏出第一步,你只要前脚踏出去了,后脚一定就会跟上。很多人就是在决定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充满了恐惧,对这件事情的难度估计过高,然后就失去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所以说,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来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成就感,哪怕只有一点点。比如说我今天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就要去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旦解决某个问题之后,你一定会获得成就感的。比如说Word排版,有个技术问题你始终解决不了,但是你通过查阅各种资料顺利解决了,那种感觉就非常美妙。克服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所迸发出来的自信和愉悦是无与伦比的,而人生就是需要有一步一步这样的成就感。如果你感到所有事情都处在“孤独寂寞冷”的境况中,看着前途一片渺茫,是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厉害了,要慢慢地去认可自己、积累信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来。就像我女儿4岁的时候练跳舞,稍微痛一点,她就忍受不了。我就告诉她,等你不痛了,你就再往下压一些,刚开始多压3秒钟,实在是受不了就先停下来,能承受住的话就再多压3秒,不停地反复。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要总是让自己活得很安逸。我经常对我的一个研究生开玩笑说,你总是生怕自己吃亏,生怕自己饿着、累着了,但你这个年龄能饿得着,累得着吗?你这是对自己不够狠,遇到困难就退缩,那是不行的。
三、阅读、学习和写作
阅读书目
再谈谈大家普遍关心的阅读书目的问题。有的老师都会给你们推荐一些比较高深的书,比如《大学》、《尚书》、《易经》、《理想国》,很多同学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感受——郁闷、甚至怀疑人生。因为你看不懂,只觉得索然无味。这其实很正常,看不懂自然不会有太大兴趣的,甚至可能就从此丧失了对法律的兴趣。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刚开始读书时,一定要是读自己稍微努点力就能读懂的东西。
我推荐的书目都是从普及读物到经典作品,先读普及读物。比如我刚才推荐的刘星老师的著作就可以读一读,这有利于唤起你们的好奇心;而要满足这种好奇心,就要到经典作品里面去寻找答案。经典作品讨论的都是经典的问题。比如,法律关注的最终问题是什么?就是公正、自由。通俗读物、普及读物往往解决不了你提出的大多数问题,而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市场检验的,更有可能帮助你解决困惑。
再者就是先读教科书,再读专著。学习任何一门课程,一定要先读最基础的教科书。基础教科书会让你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帮你建立一个学科的基本的知识框架。有了知识框架后再讨论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此后对任何问题产生兴趣都可作进一步扩展、延伸。如果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基本把握,一开始就阅读专著,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看不懂作者在说什么;第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地了解问题,意义不大。我始终坚持从易到难的一般原则,这符合认知规律。我们一定要先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内容,然后再去学习相关的专著。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读书便是要博览群书。作为法科学子,不要首先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学法律的人,而应当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学生。什么叫大学生?换言之就是有知识的人。什么是有知识的人呢?就是有人文修养的人。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这些都要有所涉猎。有人提到,看法律方面的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跨学科性质的问题,看不懂怎么办?那便意味着你在阅读时也需要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若想深刻地理解法律问题,也必须对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有所涉猎。
我最喜欢用法学和经济学的关联来举例。在经济学中有个最基本的假设,叫做理性人假设,除此之外还有搭便车理论、囚徒困境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分支,这些原理对于解决法律问题有很大帮助。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于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之上,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我们要明确理性的含义,因此要阅读哲学类书籍,如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的著作。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普及读物就像ABC一样简单,此时我们就能进行更深入的研读了。不过,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阅读艰深的书目,尤其是艰深的译著,如《理想国》、《政治论》等。这些译著的原版本就晦涩难懂,译本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原著,就尽量去阅读原著。
翻译有三个字,即信、达、雅。能够做到“信”的人很少,因为很难翻译准确。能做到“雅”这个字的人就更少了——我当老师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国语教育做得不够到位,少有学生能够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写作,甚至连不少大学老师也难以做到。既然“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望,那么我们就追求“达”。但是,有人为了“达”就放弃了“信”,翻译的时候经常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以我的想法来解释“六经”,但翻译要做到是“六经注我”,要忠实地传达“六经”所要表达的思想。翻译这件事是很难做好的,如果你有外文阅读能力的话,建议读外文,如果没有就先读公认的翻译得较好的书;这是阅读书目的问题。
阅读方法
其次是阅读方法的问题。对于所有的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首先要阅读基础教科书。但是,要想完全理解基础教科书,那是绝无可能的,因为基础教科书都写得简明扼要,在书中没有具体展开论述,而展开的论述对于你们来说也并不容易。
比如民法总论,这是民法里面最抽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即使期末考试接近满分,也很难说你学好了民法总论。只有在大三、大四甚至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将民法整体学习完毕后再学习民法总论,才能有所感悟。有律师曾经询问我是否有推荐的民法总论书籍,他认为自己没有学好,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哪怕是基础教科书,刚开始你没有办法完全看懂,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看不懂的时候,不要慌张,也不要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只要认真地看下去就可以。
阅读基础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回应我在上面提到的,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第二步——尝试把一本书读薄。我们在阅读推荐书目时,可以把这本书的目录记录下来,以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或者以作者的逻辑、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书中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放在相应的章节目录后面,在相应之处做好注释,并说明该部分的来源。
要注意这和摘抄好词好句的区别。我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让她用讲故事的方法把书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不是摘抄好词好句。比如阅读《三国演义》,你可以给我讲讲其中的故事,以“蒋干盗书”为例,你告诉我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人物。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概括别人写的内容,然后以章节目录的形式记录下来。除了做读书笔记以外,我提倡也做相应的思维导图。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你会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刻。当你能够用思维导图把某件事物呈现出来,你一定对它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应当把哪些内容放在思维导图上,如何进行概括,导图应以怎样的逻辑呈现,这些都需要经过思考。这样做了之后,你对作者的行文顺序、写作逻辑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对书中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之后,你对其理解性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最后,这种阅读方式可以集中精力。刚入门时,书中的每个字你都认识,就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通过这种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你能做到心无旁骛;这叫“读薄法”。
与“读薄法”相对应的叫做“读厚法”。以法理学为例,我们按照章节目录把其中最核心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写出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存在某些疑问,比如说公正和效率哪个优先?自由和秩序哪个优先?基础教科书只是代表了作者的观点,肯定还存在其他认知。假如我对“自由和秩序何者优先”很感兴趣,需要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我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有关书籍,找基础教科书也好,法理学的有关著作也好,将所有讨论这个问题的书籍查阅一番,再把相关内容加到笔记中去。这种方法称为专题式对比阅读,即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对一些问题有着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认知。最初会比较辛苦,但长期来看,你读书笔记的内容会非常可观。这个做法不仅对将来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同学有好处,对于想从事法官和律师职业的同学也有好处。当你遇到问题,就可以在章节目录中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知道有哪几种观点,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理由。如果你还阅读判决书,就可以进一步把典型判例附在相应位置,这样就如同有一幅地图在手中。
再次提醒大家,做读书笔记不是去摘抄作者的原话,更不是寻章摘句,而是要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论证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提炼概括。不是摘抄好词好句,也不是记录名人名言,除非作者非常厉害。比如民法学的史尚宽老师,阅读他的著作时你会发现,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有文采地把某个内容表达出来,我写论文时就会直接引用史尚宽老先生的原话,因为我在文字上无法超越他。
我们现在用简体字写的东西,真的毫无美感。以前我有位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寻找电子书,每次都会把书分享给我。有一次他在做台湾图书的简体字版,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大家不能看懂繁体字吗?他回答说,确实有很多人看不懂。当时我感到非常失落,因为看不懂繁体字,就意味着有很多美好你都无法体会到。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大都体现在繁体字、文言文之中。而现代人的表达往往是直白的,这种直白的语言少有美感。大家一定要看看文言文,即便不看文言文,至少要能看懂现在台湾人写的文字,比如说史尚宽、王泽鉴等学者的著作。他们的文字跟我们现在通行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确实非常简捷、精炼。除非对文字毫无感觉,不然大家对此都会有所体会。
预习与复习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强调一点。在初高中、甚至是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大学里同样需要。比如,有的法理学老师在下课前会告诉你们,下周会讲第几章,那么你最好进行课前预习;老师提前公告下节课讲授内容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家提前预习。
课前先进行预习,把教科书的内容都看明白,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觉得那么难,不会觉得是在听“天书”。更重要的一点是,上课再不是去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去听老师如何讲课,听老师如何把你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呈现,他的逻辑、思路如何,怎样对有关内容进行铺陈。如果在预习时就已经将基础知识记录下来,上课时就把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补充到笔记中去即可;以上是课前预习。
课中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很好,不想开一丁点儿小差,那么我建议大家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不要去做笔记。大家也可以录音,下课之后再听一次,再做笔记。课后复习我们也称之为复盘,想想老师是怎么讲课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阅读,把书读“厚”。基础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再去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加深对具体问题的理解。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我始终强调,从法学学习本身来讲,大家不要太追求“高大上”的东西,先把基础的东西掌握好。每个学科都有一些经典的教材,比如民法方面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王泽鉴先生所有著作,如果能精读若干遍,那么你基本上超越了99.99%的本科生。这样做了后,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圈子。人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优秀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朋友。
现在的社会彼此联系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在我的朋友圈中,有西政和华政的同学,刚开始他们加我好友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一些学生在他们的朋友圈下面点赞,这时我才知道,本校有好多学生跟他认识,这是以前我没想到的。后来我明白了原因,比如说他们都喜欢看王泽鉴的著作,在知乎上就互粉,成为了好友。你跟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会进步得特别快,双方会相互帮助进行提升。
现在网上有很多学习互助小组——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在网上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放假时可能一起出去游玩。五湖四海的朋友聚在一起,人生多么美妙!所以说你对这个学校不满意,你说这个学校是“小破财”,没有任何关系,四年过去,毕业之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最令人担心的是,你空有远大的理想,但从来不脚踏实地。我外甥工作的时候,我送他八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什么脚踏实地写在前面?因为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前提。大家不要觉得学校好像不是那么好,首义那么小,南湖的建筑又这么“丑陋”,我还是调剂专业调过来的,我太不顺了,不要这样想。作为人生的起点,这个平台并不低。对于法学生来说,这个平台不会让你被他人轻视;但是,你自身的能力决定了别人是否会高看你。
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自怨自艾,你的平台并不差,就看你怎么利用。你觉得老师授课不好,可以去网络上听,比如朱庆育老师的课就很多。还有大家都知道的B站,上面什么课都有,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听到。在这个时代,地域已经无法限制你的心,只是要看你的心想往哪里去发展,你的眼睛想往哪里去看。
在武汉这个城市,绝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我们要把眼睛向外看,越优秀的同学越要向外看,不要总是想着跟班里的几个人计较高低,太没有志向了。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志向要高远,但前提是要脚踏实地。联系到学习上,就是课前做好预习,课中听好课,老师讲课讲得好我们就要认真听,老师讲得不好我们就可以按自己的安排来。但上课的时候要做哪些事,逃课的时间应该去做哪些事,这些问题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写作
再来谈谈写作。我看到你们有一个关于论文写作的问题,这也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问题。我原则上是不指导博文大创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很不希望大一的学生去做博文大创。理由很简单:第一,你没有知识储备;第二,你不懂研究方法。这不仅仅浪费时间,而且造成了不良的风气,学生变得很浮躁。但研究写作是很重要的,而且是需要训练的,只是不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就进行,也不应该以博文大创这种宽泛的形式来进行。
当然,我知道博文大创对保研可以加分。如果你有这样的考虑,你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对于你们,我觉得社会调查类的研究更加合适。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学校食堂里使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都是要收费的,但从来没有给学生选择使用与否的权利。我跟不少学生建议过,做博文大创可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但事实上没有人去做。很多学生只是关注热点问题,但对身边的问题毫不关注;在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不研究,却偏要去研究那些自己没有能力驾驭、看上去“高大上”的问题。
就上述问题而言,你们可以去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和商户,询问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原因。然后采访同学、老师,看看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接着去武汉的其他高校走访,看看他们是不是存在同样的情况。最后到相关部门了解一下,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相应的规章制度。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调查项目吗?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帮助。我们国家的法律人,天生都带有特殊的使命感,不能只关心自己那点儿事情。希望大家能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不要总想着自己。
我不鼓励你们在大一做博文大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写作不重要。恰恰相反,它们很重要。对于法律人来说,除了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有一种更加重要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大一的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和方法,怎样训练自己呢?首先可以写随笔,其实就是漫无目的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但写感受也并不那么容易。其次是写读后感,看完某本书或书的某一章节后,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如有余力还可以写书评。
当然,更高层次的是在研究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去写作。比如说,我对自由和秩序这两个价值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就去研究一下这一特定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做文献综述。先看看有哪些著作、论文谈到了这个问题,再对相关观点进行综述,目的就是告诉别人,关于这一问题有什么样的认知以及各自的理由。简单来讲,文献综述有好多种写法。比如,纵向的文献综述是按照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分别介绍不同学说、流派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横向的文献综述就是同时期内关于这一问题有什么研究。文献综述是大家能做好而且必须要进行训练的,否则最后的毕业论文肯定很难写好。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判决的整理。大家学习部门法以后,如果对某个法条的适用比较感兴趣,可以去了解法院具体是怎么运用该法条的。判决整理的作用是对法院关于某一问题的处理措施进行介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写小论文,但不要求创新,因为连老师都很难写出有创新性的论文。对于你们来说,写小论文是一种训练方法,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能够有条理、有逻辑、文从字顺地把思想表达出来。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内容比较简单,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具备良好文字表达能力的研究生不多,多数人没有办法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需要我们去揣摩别人是怎么写的。刚开始是模仿,后来才能推陈出新。写作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短板,希望有心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短板给弥补上,这非常关键。
语言与其他辅助技能
关于语言学习,英语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把英语学好就可以了。绝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跟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能力去看看世界上关于某个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而英语就是打开这个窗口的钥匙。有特殊需求的同学就不太一样,可能要学五大外语。比如将来想去法国留学、去法国游玩,那肯定要学法语。再比如说我喜欢日本动漫、想去日本,或者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那就要学日语。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讲,假如说你将来要读研读博,要做老师、要进行研究,如果是研究商法、经济法,英语可能就够了;但如果是研究民法、刑法,可能就要学德语、日语。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很困难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抉择,不要去盲目地学习。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辅助技能也是必要的,比如说检索。搜索与问题有关的文献,需要具备检索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编程、爬虫软件。我们需要掌握各大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首先是知道去哪里找,再者是知道怎么找。这种检索能力是你们这个年龄最容易学会的东西。
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Word、PPT。Word怎么排版,PPT怎么样做的更精美,一个好的PPT能帮我们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年轻人,当你做律师助理、法官助理的时候,如果你在这些技术问题上能够帮到律师、法官,他就会对你特别依赖。还有众所周知的思维导图,怎样做、怎样做好就有很深的学问,希望大家有意识地训练一下。
输出与表达
我还想告诉大家,自己能弄懂问题固然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把自己理解了的内容以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你的听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样的人,你不仅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明白,比如作为律师,你需要让法官能听懂自己的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销自己。以谈恋爱为例,向异性求爱的过程其实就是“孔雀开屏”,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终其一生,我们都要学习如何适当地推销自己,而推销自己的重要技巧是表达。有同学问,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这个很简单,就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这就涉及到同学问的问题你是否会,你的讲解同学是否能听懂。如果能把这两点做好,就证明你已经掌握了。这是最直观的一个检验方式,并且可以很好地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和过去不一样,你们面临的诱惑太多,灯红酒绿的生活过早地跟你们扯上了关系。我们那个时候物质不丰富,精神生活更不丰富,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书。在你们所处的环境里,静下心来看书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没有办法很好地静下心来读书,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尽管如此,如果说在大学四年里面必须强调某件事情,我还是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让一个人产生质的变化,无论是在修养、学识还是待人接物方面,读书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完善自己。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只有男性有读书的资格,所以有“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说法。但它所强调的读书的重要性,在当代仍然适用。如果大家希望获得真正的知识,我希望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尤其是在大一大二这段相对轻松的时间,广泛阅读,增加积累。
但是,现在大家的时间基本上被课程填满,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仅仅听讲而不思考,思维能力必然会下降。其次,大家的课程安排一定要讲究先后顺序,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先学习民法、商法、刑法,再学习后面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那些课程的内容。民法、商法、刑法是极其重要的,学好这三门课,基本上就掌握了其他法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民商法,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民法几乎涵盖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学会了这门法律,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再学习其他相关法律就会相对容易,刑事法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认为,法学最有魅力的学科是民法学和刑法学,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追本溯源,它们都指向最深刻的人生哲理问题。所以,学好这两门学科对法学其他学科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法理学是拔高的,是向理论层面晋升的,而只有学好民法学、刑法学这些基础学科之后,才会有拔高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强调基础的问题。法学初学者刚开始便接触哲学问题,是不容易想明白的。
现在的人们普遍讨论自由与秩序的重要性,但抽象来谈这个问题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讨论出结果。然而放到具体问题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每个问题究其本质,实际上都是讨论自由与秩序何者优先的问题。通过解决一个问题,你就可以指向其背后最深刻的哲理。人生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是道德问题,都是哲学问题。
讲了这么多,大家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已经提到。我看到大家还有一个关于鉴定式案例的问题;鉴定式案例目前国内没有教材,只有今年从德国翻译过来的几本书,而且由于这些案例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所以无法在网上获取。如果想了解鉴定式案例,可以参加本校或者外校的暑期班,这种方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法学思维,对学习法学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阅读完一些境外学者的著作之后,如何将其中的理论知识同中国的法律结合起来理解呢?在我看来,这是要求具备一定法学基础的,对于大一的法学生来说,重点是吸收。先输入,有了积累再输出。
关于阅读的其他疑问解答
关于精读与泛读的问题,我认为,基础教科书是需要精读的,一些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可以泛读。
还有同学问,外文文献应该怎样阅读?说实话,外文资料对于大一法学生来说是很难读懂的,大家可以先读一些翻译过来的著作,但应以教科书为主,比较经典且篇幅短小的外文文献也可以阅读。
下一个问题是:阅读法律书籍总是比较被动地接受,无法主动提出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种情况?还有遇到不同的观点,如何解决自己所见太少而不敢反驳的问题?我认为,大家最开始阅读一定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大家还不具备鉴赏能力,没有鉴赏能力自然没有办法进行评判。所以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回归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三个境界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还有同学问,大一知识储备较少是否可以写论文,如果要写论文是否有什么注意事项、入门技巧。我建议大一学生可以先不写论文,多去阅读,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写文献综述,再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判例。写论文可以等到高年级。
关于读书速度的问题,有同学提到自己的读书速度与要求的读书速度冲突了。众所周知,凡是精读,速度必然是很慢的,刚开始的时候慢,到后来就会越来越快。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硕士快毕业的时候到德国交流,当时阅读的是德国大一新生看的最基础的教科书,写得很简单,于我而言却是“度日如年”。一本教科书,我在图书馆坐一天,也就仅仅读懂一面。专业的德语单词不认识,每一个都要去查。最开始一天读一页纸,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坚持了两个月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发现阅读德语书没有那么困难了,基本上可以以正常速度来阅读,但在这刚开始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我在读硕士的时候写了一篇法制史的论文,研究17世纪德国校长的职权问题,老师给了我一本参考书,但这本书是用欧洲中世纪的花体字书写的,我只能在网上搜索花体字与现代德语、英语的对照表,逐字进行对照,如此坚持了一个月,渐渐也能看懂了。所以说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这在哲学上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大家可以类比初高中写作文的情况。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通过上辅导班写出来的“模板式”作文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真情实感,千篇一律。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和感情,这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再经过老师稍微指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太差。
关于阅读时遇到大量晦涩的专业名词是否要选择性跳过的问题。对于刚开始学习法律的同学来说,大概了解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即可,因为概念是一门学科最精华的内容,理论体系就是通过一个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概念最核心、最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学科的灵魂。以民法为例,“私法自治”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大家都是粗略了解,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
说到经典阅读、前沿阅读和写作如何兼顾这个问题,我认为本科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前沿阅读上。当然科技类的资料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人工智能、科学哲学类的内容比较有意思,而且对大家思考理解问题很有帮助。
结语
夏昊晗老师:总而言之,第一,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读书。第二,读书的方法要自己去悟,只有大量读书才能悟得方法,才能解决自己所有的困惑,外人没有办法帮助。第三,人生在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一定要平衡好学习和生活。虽然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学习与生活往往是重合的,但生活中还有别的东西,比如谈一场恋爱,看一看风景。到了一定年龄,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事情你都没有时间去做了。大学时光是很美好的,而现在各位有充足的时间。第四,读书写作实际上就是在与人交流。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想象自己是在与他人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令人难以理解。阅读也同样是在和不同的人交流思想,我们在阅读时要去理解作者的想法,这是读懂文章的前提。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吴浩轩:感谢夏老师给我们带来这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获益匪浅!相信大家今天听了夏老师的讲座,以及通过开学以来对法学这门学科的接触,都能够感受到法学不是一门轻易能够学好的学问。但是,如果能够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再加以积极付出、落实行动,相信大家都能在法学这片天地里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光。
今天的讲座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夏老师!
本文责编 ✎ CHL
本期编辑 ✎ CHL
推荐阅读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